选择医院是看病的第一步及关键一步,对诊断和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的。对患者来说,并不是医院越有名、规模越大、病人越多就越好。因为每家医院各科室的水平并不尽相同,再大的医院也有相对薄弱的科室,有些小医院也有很强的优势科室和特色诊疗项目,不能一概而论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:
看医院性质,一般来说,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实力雄厚一些。因为医院依托的是医学院或者医科大学的师资教学力量,对于许多常见病、多发病、疑难病症,都会有丰富的治疗经验。看医院名气,一家好的医院,总会在当地患者中留下好的印象。去就诊之前,不妨在各平台看看看评价,初步了解一下这家医院的综合评价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对于综合医院来说,专科医院的科室设置较单纯,对某一方面疾病的研究也较透彻,比如肿瘤医院和妇产医院。选完医院后,下一步就是选择一位认真负责任的好医生。尽管实力较强医院的医生都有丰富的经验,但对于疑难杂病来说,选位好医生就至关重要了。因为不同的医生其擅长治疗的疾病也不同。
看来,要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医院,还需要患者自己及其家属多考察多费心才行。只要做好了这些了解,才能选择到一家合适的医院。希望以下信息对你有所帮助:
孩子不开口说话,家长很担心,尤其是孤独症儿童;经过干预后,终于开口了,但是家长却发现孩子经常自言自语。这样的情形不难见,我院康复师就经常听到一些家长“抱怨”:“我们家XX好不容易“说话”了,又染上另一样毛病总爱自言自语。”其实,自言自语是孤独症儿童的典型表现,他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长时间重复一句话或一句广告词。因此,不乏有一些家长太过心急,采取强制态度制止孩子,比如:言语警告甚至打骂,但这并不能改善孩子的自言自语。其实在处理这个问题时,家长一定要先分析孩子的动机,再对症下药。那么,孩子老是自言自语,父母该如何应对呢?
一、孩子自言自语分为三个形式
1.只有声音,没有具体内容,孩子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和内容本身。这是一种异常的、原始状态的行为,主要发生在孩子没事做的时候。
2.语句有具体内容,但孩子会在一种特定场合或特定情绪下机械性重复。
3.语句有具体内容,孩子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这是他思维活动的外化。孤独症儿童的自言自语行为类似于一种自我刺激,不同的自言自语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,有些是发出特别的声音,有些是重复词或句子,有些是重述书或电影,有些是唱歌或哼音乐。每种表现形式背后的满足都不同,比如,发出特别的声音,可能是为了感觉口腔或喉咙的震动感,也可能是想要感受某种频率;唱歌的刺激可能来自于某种节奏的音乐。区分自我刺激的类型,将直接影响干预方法的选择和效果。
二、根据情况,适时干预
1.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,用有意义的活动来替代自言自语,他们的自我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,直至消失。
2.自言自语如果是孩子对场合、情景、感受的不当反应,就可以告诉他们正确的反应途径,以及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。
3.孩子的思维过程要是还没有实现内化,家长就要等待,并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心理能力。干预方法分为两种:一是打断和引开孩子的注意力,二是切断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。不管哪种方法的实施,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不能随意更改,也不能短时间不见效就放弃。对孤独症孩子自言自语的问题,家长要制定长期的计划,强硬态度和操之过急的心态是不可取的。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,只要孤独症孩子重复讲一些词语,就觉得那是刻板语言、是自言自语。
孩子刚“开语”的时候,会不断地重复他刚学会的词或句子;刚对童谣感兴趣的孩子,会不断重复吟唱某个他喜欢的片段;刚对画册或电影感兴趣的时候,会不断重复他喜欢的桥段。这些情况刚开始发生的时候,家长要多观察,但不必过度紧张。如果孩子的重复随着他学习的内容改变而改变的话,那就不需要过多的干预;但如果孩子过多地 重复同样的内容,那早期的适当干预 就会比较适宜,以免孤独症儿童的自言自语行为在不知觉中被强化了。家长在处理孤独症孩子的自言自语问题时,千万不要以偏概全,故意认定孩子就是有问题,干预和矫治的zuì佳方法是疏导,而不是遏制,这样才能改善孩子自言自语的状态。